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云南民族大学共同承办的“2017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于3月15日在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举办。
此次展览将展出六种少数民族的非遗民间技艺,我们将分3期进行展示。
更多优秀非遗技艺及传承人将陆续公布,敬请关注!
01
傣族织锦工艺
傣族织锦艺人 白美仙
傣族织锦历史较长,自古就以独具特色的纹样和色彩、精湛的纺织技艺而颇具名声,在云南纺织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时期,金齿百夷(居住在今滇南元江、普洱、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长于种桑,一年四季养蚕。他们用丝织造质地细软、色泽光润的锦,干崖(今德宏盈江)产的丝质五色土锦还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明代,傣族所织的“木棉锦”远近皆知。近现代,傣锦的织造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区,民间擅长织锦的人较多。2008年,西双版纳傣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制作家居用品,另一类是专用于寺庙中的宗教祭祀用品佛幡。佛幡上的图案主要反映傣族信仰的南传佛教的相关内容。傣语凡用钱向佛贡献,称为“赕”,亦即供佛、祭献佛主。傣族的宗教文化、道德观念为傣锦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白美仙 (傣族织锦艺)
白美仙,女,傣族花腰傣支系,1971年生,云南省玉溪新平县漠沙镇曼蚌村新农村,傣族织锦艺人。白美仙7岁跟随母亲学习花腰傣的染织绣工艺,16岁时已基本掌握染布、织锦、刺绣等传统技艺。织出的腰带等用品,图案清晰,色彩搭配得当,做工精细,具有鲜明的花腰傣审美特征。除织锦和刺绣技艺外,她还擅长花腰傣服饰、背带及各种饰品的制作。是当地70年代花腰傣中掌握传统技艺较全面、并得到当地人肯定的优秀者。
02
火草布织造工艺
火草织造艺人 顾金英 兰金秀
火草是云南彝族、壮族、傈僳族以及居住在金沙江中游的傣族至今还在使用的纺织材料,是云南少数民族以草为纺织材料的典型代表。
在古文献中,对云南火草的纺织及使用情况也多有记载:明代弘治年间大理白族杨鼐在《南诏通记》中载:“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棉,取其端而抽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以为可以为燧取火,故曰火草”。 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在其著作《滇略》中记载:“金齿(元明时期泛指保山、德宏一带和大理局部地区)木邦(又叫孟邦,在缅甸北部掸邦地界)又有火草布”。天启刘文征撰《滇志》述,武定彝族罗婺人“衣火草布,其草得于山中,辑而织之”。由此可知,云南的火草织造技艺最迟在明代万历和天启年间已经比较完备了。
火草布织造工艺是利用火草草叶背面薄薄的一层白色绒毛,与棉或麻混合使用,织造出质地柔软的布料,再缝制成服饰和家居用品。一些地区还在火草布上施以刺绣作为装饰。
顾金英 (火草织造艺人)
顾金英,女,傈僳族,1962年生,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松坪乡撒把子村,火草布织造、傈僳族服饰制作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顾金英初中毕业后和母亲学习火草布、麻布织造和傈僳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在母亲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了从火草布料的织造到服饰制作的整套技艺。婚后,又拜同村的老艺人为师,进一步学习技艺,直到把傈僳族男女各年龄段传统面料和服饰的制作技艺都烂熟于心。她的技艺受到傈僳族群众的认可,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兰金秀 (火草织造艺人)
兰金秀,女,彝族,1967年生,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双河二村,火草布织造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金秀十岁时跟随外祖母与母亲学习采集野生火草叶,剥火草绒线、撕麻线。14岁时学习纺线、整经和织造火草布、麻布。16岁时已能熟练掌握火草布的整个织造工艺,织出高质量的火草布,并能将其缝制成衣服、裙子、挎包、带子等制品供家人和亲戚朋友使用,也有少量出售。兰金秀在传统火草织造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摸索,在整经等技术环节上进行改进,使织出的火草布更细密、结实、美观。
03
纳西族编带工艺
纳西族编带艺人 和丹义
编带技艺在云南被纳西族、哈尼族、布依族等诸多民族使用。编出的花带多用来制作衣服的装饰花边,有少部分用于装饰身体或祈福吉祥。纳西族的编带技艺在云南具有代表性,是一种流传久远的编结工艺,至今延用的样式有蛇皮辫、之字辫、人字辫、夹金辫、五彩辫五种。其中蛇皮辫、之字辫、人字辫用黑线和白线编成,主要用于衣服的装饰,带有天长地久的意思。
夹金辫由彩线和牛筋编成,主要缝制在七星之中象征星星发出的光辉。五彩辫也叫五彩长命缕,由红、粉、黄、蓝、紫五种彩线编成,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按照纳西族的风俗,端午节当天把五彩辫拴在手腕上,据说可以避邪消灾、防止五毒近身,等戴到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才剪下来,丢进火里烧掉,这样便能把所有的邪气、毒气及百病带走。
和丹义(纳西族编带艺人)
和丹义,女,纳西族,1970年生,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编带艺人。母亲和崇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2岁时,和丹义在母亲的指导下从人字辫入手学习编带方法,15岁以后逐步掌握了蛇皮辫、之字辫的编结方法。在以上三种编带方法的基础上,母亲才向她传授了五彩辫的编结方法,直到20岁才把难度较大、且复杂繁琐的夹金辫的编结方法传授给她。 如今和丹义已熟练掌握了五种极具纳西族特色的编织技艺,成为纳西族编带技艺的传承人,也是为数不多的同代编带技艺传承人中的佼佼者。
04
彝族刺绣技艺
彝族刺绣艺人 陈国稳 毕秀英
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源远流长,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物上来看,汉、晋时期云南可能已经有刺绣。唐、宋时刺绣已十分发达。刺绣用途广泛,用于衣冠装饰的最多,古今情形大致相同,有的绣于局部,有的绣遍全身,图案色彩各民族不尽相同,刺绣方法亦较多。在少数民族居住地,一个刺绣技艺高超的人,往往会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彝族是云南最擅长刺绣的民族之一,刺绣是他们装扮美好生活的重要技艺,有很多地区彝族的节日,就是女性展示个人刺绣技艺的大舞台,女子们的慧心巧思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她们用彩线为媒,把世界万物和精神祈愿凝练成异彩纷呈的图案装点在衣饰上。云南彝族支系众多,分布最广,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的彝族在刺绣上总是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域特征。石林彝族支系撒尼人刺绣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国稳(彝族刺绣艺人)
陈国稳。女,彝族,1959年生,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撒营盘镇撒老坞村,刺绣艺人。云南第一批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云南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民族大学“特聘专家”。擅长设计、绘制绣稿图案,剪纸和刺绣技艺。在图案的绘制过程中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张作品。陈国稳12岁跟随母亲学习刺绣,15岁时,已经是禄劝县撒营盘镇公认的刺绣能人。她的绣品大多以传统的吉祥图案和花鸟动物为题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毕秀英(彝族刺绣艺人)
毕秀英,女,彝族,1957年生。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中村乡峨山村委会新村,剪纸、刺绣艺人。毕秀英从小受母亲影响,6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勤奋好学的她很快就学会了剪纸、刺绣和制作彝族服装等技艺。年轻时就能熟练缝绣本民族的全套服装及居家用品,是当地公认的剪纸和刺绣巧手,村里时常有人请她帮忙制作新衣,她也常常向村里爱学爱绣的年轻妇女传授传统的刺绣技艺。
05
僾伲人葛藤编织技艺
葛藤编织艺人 罗巴 追度
葛藤是藤蔓很长的豆科植物,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葛藤资源十分丰富,哈尼族支系僾伲人就是使用葛藤纤维的典型民族。僾尼妇女常常在劳作之余到山中采回一段一段长约40-50厘米的葛藤茎皮,把表面的绿皮割掉,获取白色的葛纤维,再把葛纤维搓成线,用自制的僾尼语称为“瓦摆”的工具勾织挎包或网兜。“瓦摆”形似勾针,既有勾针又有梭的作用,常用竹或木制成。葛线绕在“瓦摆”中央,用手拿住“瓦摆”,一勾一送编织出有细小网眼的挎包或兜。挎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兜可用来盛东西。有的地区也用靛蓝把挎包染成深蓝色,使之更加经久耐用。
罗巴(葛藤编织艺人)
罗巴,女,哈尼族僾尼人,1958年生,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南糯山多依寨,葛藤编织、刺绣艺人。罗巴自幼生活在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的哈尼族村寨,7岁时便跟随母亲学习僾尼人葛藤编织工具的制作、编织和染色技艺。12岁时已经能熟练编织传统的葛藤挎包、网兜、鱼篓等物。之后,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用葛藤制作服饰等用品,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使僾尼人的传统编织技艺在针法、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还被一些专家学者和游客收藏购买。
追度(葛藤编织艺人)
追度,女,哈尼族支系僾尼人,1984年生,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南糯山多依寨,葛藤编织、刺绣艺人。由于80后的僾尼人都已基本接受学校教育,因此掌握葛藤编织技艺的人已经极少。追度8岁时跟随母亲罗巴学习僾尼人的传统葛藤编织技艺和刺绣技艺,在学校读书期间也常常利用课余制作葛藤用品,从未间断,葛藤编织的技艺在她手上一直得以传承。
06
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艺人 段银开 张梅珍
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古称绞缬,通过缝制或扎结等方法使面料产生色底白花。在大理叫做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要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为白族,故而人们又习惯把它叫做大理扎染或白族扎染。扎染工艺在云南出现较早,宋代《大理国画卷》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白族传统蓝底白花的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明清时期的寺庙,曾发现一些菩萨塑像身衣有扎染残片、扎染经书包帕等物。到了民国时期,周城、喜洲等乡镇,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布,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扎染的家居用品已十分普遍。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染料为板蓝根,使用的布料均是手工织造的白棉布,质地较粗。扎染能手在扎花时无需事先画稿便能直接在棉布上缝制纹样。扎染的主要工序有扎花、浸染、漂洗、晾晒。
段银开(白族扎艺人)
段银开,女,白族,1975年生。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办事处,扎染艺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宗局命名的“扎染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州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生长在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白族扎染世家的段银开,从小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影响下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奶奶和母亲的指导下,5岁便学会了一般的扎花技术,12岁时掌握了扎染的基本工艺流程,1989年以熟练工人的身份进入周城民族扎染厂工作。2008年,与同为成长于扎染世家、有着共同理想的丈夫一道收购了周城民族扎染厂,注册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在继承两个家庭传统扎花技艺的基础上,挖掘、整理、新创扎花针法和扎法30多种,极大地丰富了白族传统扎染图案和色彩。
张梅珍(白族扎艺人)
张梅珍,女,1992年生,白族。云南省大理市剑川县沙溪镇,扎染艺人。张梅珍自幼随母亲学习祖辈们留下的传统扎染工艺,继承了母亲精湛的扎染技法。2011年,张梅珍考入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主修染织专业。在此期间,她不断吸收各地的扎染技法,把大理白族传统扎染与其他染色技艺结合实践,并将其运用在围巾、抱枕、床上用品、T恤、挎包等产品的制作上。2015年大学毕业后,张梅珍选择了自主创业,主要经营原创、手工制作的扎染用品。原创扎染品牌“力卜自制”。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资讯排行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向“新”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
- 打通“时尚+跨境”新路径!全球知名电商平台机构齐聚虎门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纤维之路×恒田企业×亚东集团×天虹纺织|202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对接交流活动走进江苏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