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兰芳/文
凌兰芳,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中国丝绸协会常务理事、湖州市丝绸协会会长
我国丝绸文化积淀深厚,承载悠久历史,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结晶,有强大的生命力,伴随民族复兴势必带来灿烂前景。尽管丝绸行业现状严峻,可能要经过一番浴火重生的过程,但民族丝绸的美好未来就在不远处。
四大变化呈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只要我们维持当前规模,20年之内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赶超我们。这是丝绸生产所必需的地理、气候、幅员以及历史、文化、工匠等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历史上超过中国丝绸生产总量的只有过一个国家和一段时期,即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近百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中国国运处在衰弱时期。改革开放后,我们总量超越日本,至今拥有世界丝绸70%的产业规模和良好品质,可惜我们今天缫丝织绸的人均生产率还没有达到或超过当年的日本水平,尽管日本已基本退出丝绸制造领域。
但也不要小看我们的邻居,印度本世纪以来生丝产量增长了150%,去年除了自产21390吨外,又向我们进口了3407吨,将近加工了25000吨生丝,还不包括柞蚕丝等。而我们的茧丝生产,从90年代中期的年产77万吨蚕茧、7万吨生丝历史高位上,20年来徘徊下行。近年来统计数字一直失真。我估算,如果农业口连续几年的64万吨鲜茧数字可靠,那么中国生丝产量至多7万吨。事实上,2015年有没有60万吨鲜茧产量是有疑问的,减去做蚕丝被的茧丝,实际产量6万吨左右,出口近1万吨,留给丝织的不过5万吨。由此可见,印度每年加工绸缎的丝量已经是我们的一半了。此外,越南也从我们这里买丝织绸还请中国师傅去指导。
由于印度、越南、罗马尼亚等国家后道加工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从中国买丝去深加工再出口很划算。织出的绸缎有民族文化和特色风格,市场销售不错。大进大出,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套路,而我们自身由于深加工成本高,产品长期老面孔,反而处在跌价竞争的困境中。谁在敲打我们的丝绸饭碗,我们不能不察。
新世纪以来,中国丝绸发生了四大变化。
一是经营主体民营化。除了几家“巨无霸”的投资管理型大国企以外,全国丝绸制造业基本都实现了民营化,由于民营企业家的聪敏才智和勤奋努力,新工艺、新产品接连推出,降本增效,激发活力,90年代中后期的丝绸下跌潮,终于在2003年结束并回升。从2003年到2008年长达6年我国丝绸出现了产与质的重大恢复和提升。然而总体产业格局正要发生转变时,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行业接连遭受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整个行业“低、小、散、弱”的局面被迫延续至今。这是发展中的缺憾。
二是东桑西移趋势化。丝绸前道生产的大基地用了大约10年时间迁到了西部桂川滇。上世纪末浙江省还是我国最大的茧丝绸强省,12万吨蚕茧产量占全国24%,23000吨桑蚕丝占全国40%;而当时广西是14000吨蚕茧产量,仅占全国3%,612吨桑蚕丝,仅占全国1%。
现在呢,广西茧丝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成为全国老大,而浙江茧丝都落在全国老五,今年连丝绸外贸出口也排在了老三。东桑西移战略是世界丝绸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顺应了丝绸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趋势,解决了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对丝绸产业影响和变化这一难题,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功不可没。
东桑西移将成为长期的产业走向。但东部仍然拥有人才、技术、品牌、信息、市场、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现阶段西部已拥有茧丝绸一体化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接下去将在深加工、制成品方面与东部展开激烈竞争,有可能形成新的分工格局。
三是降本增效技改化。工艺方面主要是鲜茧直缫,首先是在广西发端并逐步蔓延,以至有可能成为缫丝行业主流工艺。鲜茧丝比干茧丝拥有吨丝4万元左右的竞争力。鲜茧丝从“悄悄地进村”到大大方方地销售,不过7到8年的功夫,市场也已开始接受。但是对后道工序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如何,各种说法都有,没有定论。
行业工艺改善还有:受环保制约,缫丝、印染的节水零排放已成为普遍工艺;为提高品质,织造、印染数码化,已达到竞争常态。这些都是重大的技改创新。
装备改造提升主要是织造环节,全国的有梭织机已经淘汰了75%以上,几乎都已采用箭杆机或其他高效织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有明显提升,但是也带来了织造产能的严重过剩,形成了新的困惑。
四是经营模式创新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现在东部地区一些丝绸名企的终端品牌渐为人知,西部地区虽然重点在生产前道产品,但质量和品牌意识迅速增强,激发了企业创新力。互联网+丝绸是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终端制成品包括蚕丝被在内的网上销售正在异军突起。
三大课题推进供给侧改革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就是丝绸在多种纤维的竞争中,占比一直在下降,全球70多亿人口,每年消耗9000多万吨纤维,丝绸不足10万吨,只占千分之一,中国是丝绸主产国,人均消费稍多一些,大约是30克,而摊到全球人口,人均不到13克。上世纪末,丝绸在纤维中的占比尚有1.8‰,20年时间居然降了近一半,而棉、麻、丝、化纤等纤维的人均拥有量却在快速上升,这说明丝绸的性价比出现了问题。
性价比有问题,首先是对品性的质疑,既然是纤维的皇后,至少要展现“皇后”的雍容华贵,可是我们的时尚设计、文化创意土得掉渣,跟国际大牌差一大截。工艺订制、体验服务都没有簇拥这位“皇后”!
其次对价格的质疑,一件丝绸衣物动辄上千,让人望而生畏。人们对丝绸性价比的质疑揭示了丝绸产业两个最严重的短板,一是纤维的形成与获得,效率实在低下;二是终端的享受与体验,缺少品牌价值。
种桑养蚕是丝绸的第一车间,目前种养的方法仍是千家万户散养,基本方式与百年之前没啥大区别。现在养鸡养猪都是工厂化,种粮大户连片管理就是三千亩、五千亩。而中国1250亩桑田分布在10来个省市,只生产了64万吨鲜茧,平均每亩产出只有51公斤左右,按今年价格也只卖到2000元,已是很不错了。
除去农业成本和人力成本,所剩无几,这样低下的效率和收益,蚕桑怎么能发展呢?
再看缫丝企业,全国行业平均利润不到1.5%,而且还是通过缫制鲜茧丝才取得的,全国共有缫制12万吨生丝的产能,却只有7万吨左右生丝的原料供应,产能严重过剩,大家争抢原料,大多数年份茧价与丝价接近拉平,少数年份面粉比面包还贵。
西部地区每年新上产能比东部衰减的产能远远高出一截。市场始终在“疯一年、跌三年、呆三年”这个七年之痛的周期中爬不出来。缫丝工艺瓶颈主要是装备问题,缫丝机械是“全世界最先进、全行业最落后”的设备,其基本工作原理仍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的成果,简单机械卷绕、机械感知、机械添绪,没有任何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科技导入。接头、补绪、穿眼、捻鞘、弃丝五大动作还须手工操作,人均产出太低。别的纤维行业推进“机器换人”实行“无人车间”,我们缫丝行业也快要成为“无人车间”了,因为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效率低,没人愿意干。
从根本上来看,科技工艺进步和经营模式创新是行业复兴之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三大课题:
第一是科技进步,前道革命;改变蚕桑低效种养模式,实现农场化、规模化、机械化。改变缫丝落后工艺、实现智能化、短程化、一体化。所幸这两个方面都已有科技突破,产业革新在望,政产学研要给予关注和支持。我们丝绸之路集团近年来一直在这两个方面艰难攻关,屡挫屡试,有成果也有弯路,经验教训都可以与行业同仁分享。
第二是时尚引领、终端领先,除了品牌国际化高端化以外,还要加快丝绸与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赶超国际顶尖的时尚创意。
第三是行业集聚、资源整合。很多行业大事靠一两个企业是做不成的。比如品种改良、园区建设、丝绸小镇、产业服务、抱团发展、一致对外等等都需要政府重视支持,需要行业龙头跨区域整合,广大企业团结自律,中国丝绸产业由此才富有朝气。
以上三大课题合起来,就是丝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推进。
六个方面勾勒丝绸前景
我对丝绸行业充满信心,中国丝绸积淀深厚文化,承载悠久历史,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结晶,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伴随民族复兴势必带来灿烂前景。尽管行业现状十分严峻,可能要经过一番死去活来浴火重生这样一个残酷的过程,但对民族丝绸的美好未来我已看到透射的光芒。
对于即将发生的行业变化,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在10年内能够实现:
(1)前道生产一体化
丝绸前道生产包含三个环节:农艺种养、工艺缫丝、工艺织造。将来这三个环节必定在一个“场园”内完成。之所以叫“场园”,是因为既是农场也是工业园。工商资本建桑园或者千亩以上的家庭专业农场必然兴起。今年开始农村土地实行全面的“三权分置”改革,一定会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桑产区会形成大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那样的新型责任主体,当今普遍存在的千家万户卖“毛脚茧”、优茧劣茧一个价的混乱秩序渐次克服,整个原料供给局面将焕然一新。
由此,技术创新、农艺改良,产量高,质量好的蚕茧原料,必然会就地直接加工成生丝和坯绸,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人力成本都因此大幅下降,而且形成一个循环经济模式的产、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型实体。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坯绸以后的工序,因为深加工的要求比较高,可以直接出口或送到深加工企业去完成终端制品就行了。这个模式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肯定会在规模型的蚕桑产区实现并普及。
(2)分工合作区域化
欧洲早就不养蚕不缫丝少织绸了,丝绸商从中国进口生丝坯绸再去深加工出口,这个模式也将在数年内在我们东西部之间生成。今后西部主要提供丝绸前道产品,到坯绸为止,但是东部继续拥有深加工的优势,因为人才、技术、信息、市场、文化、时尚、品牌等等软实力一下子还移不到西部去,这个分工合作的格局慢慢会形成。
(3)行业重组资本化
中国丝绸行业的价值总体是被低估的,资本集团眼下已经开始关注这个行业了,适当时候会进来掘金。一般地说,等到资源整合就绪,创新模式落地,龙头企业形成,区域分工明确,行业利润回升,资本就会悠悠地坐着黄包车来光顾。
我国目前在运行的丝绸企业大约在1000家左右,大多是低小散弱的民营企业,剧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波动,近期会被淘汰掉一批,剩下的有生命力的企业一定会通过资本重组,形成跨区域的几个大型集团,这是大概率的事。
(4)市场需求个性化
我早几年说过,丝绸有两条路要走,一是到纽约巴黎,高端品牌国际化;二是到百姓家里,实惠产品内需化。
注重国内市场,突破的重点在于丝绸家纺。比如蚕丝被每年消耗茧丝纤维的10-12%,这在以前没这个量。由于丝绸家纺具有舒适性、保健性、审美性,只要性价比合适,一定能打开市场。
服装、服饰、家纺这大三样是丝绸的主打销路,占到丝绸制成品90%以上,个性化是突破口,推进互联网+个性化高订。丝绸消费的趋势必然是小众化、精美化、个性化。
(5)品牌国际时尚化
既然丝绸是纤维的皇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那么把丝绸做成民族品牌和国际品牌,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应该看到差距在缩小,但是难度还很大。最明显的短板是工匠精神和文化创意。
(6)跨界发展多样化
凡是能够生产丝绸的地方一定是风景秀丽,人文深厚的生态旅游好环境,国办国外莫不如此。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都在建设丝绸特色小镇、广西、云南大力发展蚕桑丝绸一体化园区,实现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社区的多样合作,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结合的产城人文新业态,这些都是我们跨界融合,发展丝绸的大好机遇。
中国丝绸正处在一个伴随民族复兴展现传承创新的历史机遇期,全体丝绸人共同努力!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相关资讯
-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
- 江苏互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邦:互帮互助,打造国产莱赛尔民族品牌
-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织造行业总经理齐志远: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纺织
- 中国现代内衣之父——安莉芳集团创始人郑敏泰
- 真维斯杨勋:自信、坚持,一定会有成绩!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
-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
-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启升:为美好生活创新
- 新年特稿·领军者说 | 新乡白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邵长金: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绿色转型,谱写白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新年特稿·领军者说|福建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轮值会长陈飞: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交出“福建行动”完美答卷
- 江苏互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邦:互帮互助,打造国产莱赛尔民族品牌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
资讯排行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河南时尚周开幕,叫响全民时尚季
- 广州白马:五星级商品交易市场的领跑之道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花禧乐纺织:乘国风之势而起,舞动时尚新姿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视觉焦点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纺织服装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首批成员单位共同倡议“广泛互联、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崛起之路|新赛道的领航者——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张跃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智慧赋能!打造“新智+新质”产业电商新生态-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