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纺织“智造”新政出炉 纺织业强化“三品”战略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要闻 发布时间:2016-10-01
资讯导读: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9月28日,工信部印发《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规划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三品”战略、推进纺织智能制造、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指导纺织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将促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创造竞争新优势。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9月28日,工信部印发《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规划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三品”战略、推进纺织智能制造、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指导纺织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将促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创造竞争新优势。

  

纺织“智造”新政出炉 纺织业强化“三品”战略

近年来,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结算货币汇率贬值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国内中高端的消费需求仍不能很好地被满足,我国纺织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不过,尽管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形势不佳,纺织服装行业出口数据也在下降,从产业链上下游看,纺织纤维的需求却持续维持增长态势。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50年,人均纤维将从目前的12.7公斤上升到27公斤。现在中国已经占到全球纺纱纤维的一半,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主流,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人均纤维消费量才2898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176美元。
  
  “纺织业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表现在一系列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质量品牌和绿色发展指标上。”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1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纺织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大中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纺织工业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规划》中着重提出,要重点推动纺织行业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行业融合应用,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防止经济发展新动力。要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重点,调整优化制造流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
  
  《规划》主要聚焦在五大重点领域,包括增强化纤行业创新开发能力、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提升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水平、推动服装家纺行业模式创新、提高高端纺织机械制造质量。规划提出,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医疗健康养老、应急公共安全、建筑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应用。利用工业强基工程等专项实施,加强化纤基础技术工艺研究,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加强与下游产业协同开发,推进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高品质、低成本产业化生产及批量化应用。
  
  此外,《规划》还提出,两化融合能力增强,成套智能纺织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化应用,智能制造成为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末,纺织服装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品牌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品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品牌国际运营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
  
  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将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等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叠加,将推动升级型纺织品消费增长。要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生产制造和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地位,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国际合作加强的纺织工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建成纺织强国。  


来源: 中华纺织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