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改直补今年“试水”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随着收储数量的增加,棉花收储政策的负效应开始逐渐显现。
针对出现的问题,呼声极高的棉花政策改革—由收储改为直补的方案今年开始试点,这引发了业内的期待。受此影响,未来棉花期、现货市场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对此,期货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梳理出市场对旧政策的诟病以及对新政策的期待。
棉花收储负效应显现
2010年国内棉花价格波动剧烈,使棉农及生产企业承受了极大的风险。有关部门随后出台了棉花临储政策,希望通过收储来稳定棉花价格,稳定棉花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棉企业的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但政策在执行中却偏离了初衷,棉花收储并未让棉农种植积极性提高,国内植棉面积下滑趋势仍在延续。根据中国棉花网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植棉面积下降约6%,降至7408万亩;2013年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为7065万亩,同比再减4.6%。
“国家的收储价格难以传导至产业链最前端的棉农,棉农并没有得到实惠。”宏源期货棉花研究员王勇表示,由于国储收购的是籽棉加工后的皮棉,一些皮棉加工企业成为了政策的受益者。通常情况下,加工企业以低于收储价的价格从棉农手中收购籽棉,加工后按收储价上交国储。只要敞开收储,加工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赚取价差,可以说收储政策给了皮棉加工企业“躺着数钱”的机会。
对此,湖北武汉某棉企业务人员也深有感触。2012年前后,棉农交售籽棉的平均价格为7.7元/公斤,按19800元/吨交储,棉花加工企业每吨收益在1000元以上。
“表面上看,收储政策有利于棉花市场的稳定,托住了棉花价格继续下跌的趋势。但这项政策却对纺织企业造成了巨大伤害,使内外棉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王勇表示,目前国内外皮棉价格每吨相差4000元左右,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出国外。这使得国内棉纺织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根本无法和国外棉纺织企业竞争。
“造成内外棉价差巨大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就是国家的收储政策和进口配额管理制度。”2011年,因为中国推出了收储政策,国内棉价跌势放缓,内外棉价差凸显。此外,国内外棉花种植生产成本差异明显,国外棉花成本低且质量高,国内棉花种植成本偏高,但质量不如外棉。国内棉花进口配额管制,也令内外棉市场无法自由均衡发展。“截至2014年2月14日,按照滑准税换算,内外棉价差仍高达3603元/吨,如果再算上1%的关税,价差高达4689元/吨。”
收储政策打破了以市场机制为中心的价格形成体系,国内棉花价格以收储价为准,“高价棉”让下游的纺织企业受了“内伤”。
“由于原料价格占纺织服装成本的60%左右,高的甚至在70%左右。”孙立武表示,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导致国内纺企原料成本优势丧失殆尽,加之国内人力成本逐渐走高,东南亚国家成本较低的纺织服装品不断冲击我国国内市场,同时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这是国内纺企的“外伤”。
河南一家中型纺织厂李姓负责人坦言:“国内外棉花价格相差4000元/吨,纺织厂承受着巨大的价格压力。当然,我们可以拿到进口配额,竞拍3吨国储棉花,可以拿到1吨进口配额,但这对企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在河南郑州纺织工业园区内,一家中型国有纺织企业一位员工透露,企业目前开工率只有60%左右,以前最好的时候都是人员“三班倒”,现在每天上个白班就结束了,员工工资也多年没有涨过了。
配额制度提供寻租空间
进口配额似乎成了纺企缓解伤痛的“良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曾经营过一家小型纺织厂的赵先生说,棉花进口配额让中小纺织企业吃尽了苦头。去年赵先生的工厂开工率不到50%,仅能满足大客户的需求,其余产能都处于闲置状态。“有资质的国有大型企业拿到棉花进口配额很容易,我们这些小厂要想拿到配额,前几年能从市场上高价买,现在买也买不到了。”赵先生无奈地说,这两年国家对棉花进口配额越收越紧,管理也越来越严格,中小纺织企业已很难拿到了。赵先生的纺织厂去年由于亏损严重,已经倒闭。
在棉花收储政策出台后,2012年市面上有大量进口配额流通,并且价格被越炒越高,最高炒到了3800元/吨。对此,王勇解释说,申请到配额的部分企业并没有实质的棉纺生产和贸易,他们不需要进口棉花,拿到配额转手倒卖即可。另外也有部分企业虚报生产贸易额,申请到高于企业本身产能需求的棉花进口配额,然后将多余的配额转手倒卖。有关部门发觉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严格规定了可以申请进口配额的企业资质,即只有国有企业才能申请进口配额。正是基于此项规定,许多民营纺织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了。“配额制度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收储政策衍生出的。”王勇坦言。
“大型国有棉企还能勉强依靠进口配额‘喘上一口气’,中小型棉企基本上是年年亏损的状态。”王勇介绍说,纺织产业本来就属于利润空间不大、附加值较低且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收储政策无疑使其“雪上加霜”,让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纺企,日子更难过了。
是谁“灭”了棉花期货那把火
从收储政策出台,到弊端显现,再到征求改革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棉花产业链最大的受害者似乎是纺织企业,最大的受益者似乎是皮棉加工企业,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交储价格与流通市场棉价的价差,引导着皮棉加工企业积极交储。这使得国产棉花资源在收储期内大量流入国储库。”王勇坦言,手握巨量库存的政府,对国内棉花市场的调控能力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这中间,最大的受害者并非产业链上的单个实体,而是棉花价格形成机制。大量的收储破坏了原本的市场机制,并引发了产业链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期货市场最能体现这种不良反应。
“棉花期货具备发现价格的功能,如美棉期货一直是全球棉花价格的重要参照指标。”王勇进一步说,郑商所棉花期货同样具备这样的功能。然而,收储政策推行以来,郑棉期货持仓量急剧萎缩,昔日的明星品种逐渐陨落。
从2004年国内棉花期货上市后的情况来看,最大的一波行情起于2009年。当时的美棉期货价格已经出现了上升趋势,从2008年最低的39.48美分/磅一直涨至70美分/磅。此间,郑棉期货开始出现10万手以上的单日总持仓,不少产业客户嗅觉灵敏,意识到国际棉花价格“过山车”行情即将开始,纷纷进入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此后,郑棉持仓量、成交量一路飙升,一度成为当时期货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品种,持仓量长期稳定在40万手以上的水平,最高的时候能达到80万手,成交量更是一度触及340万手。而此时的美棉期货持仓一直维持在15万—20万手的水平。
郑棉出现这样的活跃度,一方面说明期货市场的功能正逐步被企业发现并利用,另一方面也表明棉花价格仍由市场决定,现货价格取决于市场机制,而期货价格则紧贴现货价格,并发挥着价格发现的功能。然而,由于棉花价格的剧烈波动,让不少棉花产业链上的经营者蒙受了巨大损失,有关部门也选择在2011年出手对棉价进行干预,一只“有形的手”开始伸入棉花市场,同时也伸入了期货市场。
从2011年棉花临储政策实施开始,郑棉成交量开始急剧下滑,两个月之内,成交量从50万手萎缩到5万手,持仓量也明显下滑。“郑棉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萎缩一直持续到现在。受收储政策影响,相关企业期货参与度大大降低,产业链运作变得‘简单粗暴’,市场机制成了收储政策最大的受害者,这其中包括依赖市场机制经营的企业,也包括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期货市场。”王勇如是说。
直补“变局”带来棉市希望
当初为了稳定棉花价格以及保护棉农利益而出台的收储政策,似乎到了非变不可的节点了。2014年有望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革新之年”,调控政策的变化将给整个产业链带来转机。
去年,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的棉花工作委员会,在国内各棉花主产区经过认真调研后,向国务院提出了对棉农直补的政策建议。建议提出,以新疆为试点,每亩棉花补助100—120元,该补贴由财政支付,直接惠及棉农。此后,在今年1月初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在新疆开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出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改革的决心让棉花市场看到了希望。”王勇认为,2014年的棉花市场可能有三点变化:一是国家对棉花市场调控力度减弱,让价格充分回归,政策取向只会保护农民利益,不会保护市场价格,改收储为直补;二是棉花加工资质的审批权限也会有变化,不排除彻底放开;三是棉花配额管理办法会更加灵活。
收储改为直补或将成为恢复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改革措施,也将给棉花期货重新注入活力。然而,所谓“直补”并非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如何在保障棉农利益与保障市场机制不被破坏之间取得平衡,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
“近期市场对棉花直补有三种传言。”孙立武表示,第一是按种植面积每亩补贴200元左右;第二是按产量进行补贴,每公斤补贴0.5—0.8元;第三是收储与试点补贴齐头并进,最大限度保障棉农利益。代表棉花种植业和棉农利益诉求的农业部下属相关机构以及中国棉花协会倾向于棉农直补、临时收储并轨的政策。
关于直补政策的难点,河南农业部门一位相关负责人称,直补政策看起来挺好,执行起来却不容易,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补贴价格难定。对植棉补贴价格过高或对粮食种植面积造成影响,定价过低则可能导致棉花种植面积继续下滑,因为国内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远低于粮食种植,成本明显高于种植粮食品种。二是补贴对象难定。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认为,中国不可能照搬美国棉农直补模式,美国只有2万名棉花农场主,很好定位,而中国有4000万棉农,要保证低成本执行直补政策且准确发放到位,有一定难度。
当然,改革的步伐永远是向前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表态还是让市场看到了希望。
棉花期货有望迎来“春天”
政策改变带来的希望也同样影响着期货市场,未来随着直补政策细则的落地,棉花价格有望重新回归市场定价,棉花期货也将焕发“第二春”。对于2014年的棉花期货,市场各方均表现出极大的期待。
交易所方面,除了对棉花期货自身不断完善之外,其下游产品期货合约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棉纱期货有望在2014年亮相。“棉纱期货如成功上市,无疑为整个棉纺行业提供了更公开化、市场化的平台,棉纺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套保规避市场风险。”孙立武表示,棉纱期货上市后,棉纱、棉花之间的套利机会,有利于实体行业与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棉花期货的活跃度。
投资者方面,不少人回想起2010年—2011年的棉花行情时,仍非常激动,表示在收储政策有所变动后,会再次入市。一位有着10年“期龄”的个人投资者说,“我很看好今年的棉花期货,不是因为趋势性行情,而是看好政策变动给棉花期货带来的流动性”,大量套保资金、投机资金同时参与的期货合约才能活跃,才具有投资价值。而像李先生一样,想在今年的棉花期货上一展拳脚的投资者不在少数。
当然,棉花期货最核心的功能还是服务产业。“回顾2013年的棉花期货走势,CF1301、CF1305、CF1309合约均出现了交割月前月中旬开始启动的‘非正常’行情,貌似非正常,却又是情理之中。”王勇坦言,在国家收储政策影响下,棉花期现货逐渐失去关联,产业企业难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注册仓单相对不足,使得期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收储政策改变了相关市场的价格结构,影响了资源流动,进而改变了竞争格局。“因此,政策变化对于棉花期货而言,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其能否活跃起来,而在于又能重新发挥其服务产业客户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实体企业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美棉期货价格被认为是全球棉花价格的风向标,近年来,无论是趋势性行情还是振荡行情,其持仓量都保持在15万—20万手之间。而随着国内棉花政策的逐步完善,作为棉花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棉花期货应该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定价、保值的功能,更好地服务棉花产业链,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 最新纺织
资讯排行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红棉国际时装周|让中国设计师品牌不再“独立”
- 打通“时尚+跨境”新路径!全球知名电商平台机构齐聚虎门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
-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纺织服装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首批成员单位共同倡议“广泛互联、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 向“新”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