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从外部性原理谈纺织废料循环再利用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工艺 发布时间:2012-11-26
资讯导读: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同时面临着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个大难题。以纺织工业为例,世界纺织工业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日渐增多而突出表现为原材料紧缺与价格大幅上扬;另一方面,大量的纺织废料,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边角料、废纱废丝、碎料布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旧衣物和其它废弃纺织品或被焚烧,或被填埋,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如何通过对纺织废料的回收、开发和再利用,在解决纺织资源短缺危机的同时,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同时面临着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个大难题。以纺织工业为例,世界纺织工业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日渐增多而突出表现为原材料紧缺与价格大幅上扬;另一方面,大量的纺织废料,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边角料、废纱废丝、碎料布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旧衣物和其它废弃纺织品或被焚烧,或被填埋,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如何通过对纺织废料的回收、开发和再利用,在解决纺织资源短缺危机的同时,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纺织废料再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纺织废料的回收利用事业发展迅速。以浙江苍南为例,每年处理的纺织废料达几十万吨,业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废料回收利用基地。这些纺织废料经漂白褪色、开松生产成为再加工纤维,并以此为原料再加工成纤维制品即为再加工纤维制品。再加工纤维及其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家具装饰、服装、家纺、玩具和汽车工业等各个行业领域。
但是,由于我国纺织废料再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准入门槛很低,纺织废料在回收利用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和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纺织废料再加工造成的危害主要出现在以下二个环节:一是纺织废料在开松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不仅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对周边的农作物产生影响;二是纺织废料在漂白褪色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次氯酸纳溶液和硫酸,这些化学物品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大气、河道、农田,严重危害周围环境。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纺织废料再加工已有近百年历史,目前从业人员达20万,其中90%以上为无证无照的个体加工点,漂白褪色池最多时达4500多个,分布在宜山、龙港等9个乡镇120多个村庄,加工户们将从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地服装厂、玩具厂收购的废布角料倒入褪色池中,用次氯酸钠和硫酸浸泡褪色,每年向河道、农田排放600万吨以上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次氯酸钠溶液作为褪色药水,其主要原料液氯属高危剧毒物品,这些褪色药水首先在水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氯气后挥发出来造成空气污染。氯气是一种有毒的致命气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夺人性命。其次,这些褪色药水流入河道当中,会和河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各种氯代有机化合物,这些氯代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毒性,可以致癌、致细胞畸形、致基因突变。由于褪色药水本身就是很强的氧化物,所以它可致使水中生物死亡,造成的生态破坏极其严重。

纺织废料再利用的外部性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曾指出,外部性可看做是商品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差,即经济主体在生产或消费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影响。根据影响的好坏,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当市场主体的行为引起的收益不能全部由自己获得时,就会产生外部正效应,即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当市场主体的行为引起的成本不完全由自己承担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即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如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等活动均能产生正外部性,而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活动将产生负外部性。虽然外部性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市场机制本身无法消除外部性。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在《微观规制经济学》中指出,如果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如垄断、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干预便具有潜在的可能性。就纺织废料再加工体系而言,同样具有外部性。正是这种外部性以及对它研究的漠视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今纺织废料循环再利用的困境。

图1 纺织废料再加工社会环境影响图

一般来说,纺织废料循环再加工体系的流程如下所示:

图2 纺织废料循环再加工体系的流程

图l、图2中均包含三个行为主体,即纺织品生产商、回收再加工企业、消费者(个人或团体)。三个行为主体有以下作为:1)纺织品生产商在生产纺织品(包括纱线、面料、服装等)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等废料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处理:一是直接扔掉。这种方式因无需治理成本,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但是直接扔掉将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化学纤维制成品难以降解,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二是对纺织废料回收再利用。该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致使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且再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二次污染,控污成本很大。三是定期卖给纺织废料回收再加工企业,即免去排污的成本投入,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2)消费者在处理其过时或破旧的纺织品时可能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直接丢弃;二是卖给游街穿巷的小贩;三是被生产商或者处理企业回收。3)回收再加工企业在处理纺织废料时有以下方式:一是回收利用(全面回收);二是简易回收(仅回收价值高的部分)。
为了讨论外部性,我们假设边际行为主体支出为PEi,边际社会支出为SEi,则外部支出为EEi=SEi-PEi;边际行为主体收益为PBi,边际社会收益为SBi,则外部收益为EBi=SBi-PBi(其中i=1、2、3,分别表示纺织品生产商、回收再加工企业、消费者)。由以上分析和假设可得:
EEi>0或EBi<0,则为负外部性
EEi=0或EBi=0,则无外部性
EEi<0或EBi>0,则为正外部性

纺织废料再利用中的负外部性
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负外部性实质上是指行为主体支出小于社会支出的情形,即生产或者消费成本是外溢的。根据经济学理论,假设MBi表示边际收益曲线,则纺织品生产商、回收再加工企业、消费者负外部性分析如图3。

图3 行为主体产量(消费量)与成本分析(负外部性)

假定这是一种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横轴表示产量或消费量(Q),纵轴表示支出成本(C)。边际收益MBi为一条递减曲线,SEi、PEi为两条递增曲线。a为MBi与SEi交点,b为MBi与PEi交点,c为aQo与bCi交点。一般来说,纺织品生产商、回收再加工企业、消费者按照MB=PE的原则来选择生产(或消费)产品(或商品)的数量。当选择点b时,外部性就产生了:纺织品生产商、回收再加工企业、消费者仅支付了C的费用,却多生产或消费了QoQi的产品(或商品)。其中,三角形(△abc)面积为外溢的社会成本。通过分析图1、2、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纺织品生产商。纺织品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两类:一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等纺织废料;二是生产的产品过时而造成积压产品,其淘汰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般而言,纺织品生产商只承担了生产成本(即c),而对资源的使用是无偿或低偿,没有向社会缴纳再加工处理费,加之大量化学纺织品根本无法降解,因此其生产中产生的纺织废料、积压产品的回收处理成本本应由得益的产品生产商支付,但是这部分成本也被企业逃避了,甚至还普遍存在将纺织废料有价出售的情况。因此生产商并没有全额承担外部成本。由此,社会支出大于行为主体支出,两者的差值(即外部支出)又没有计人生产成本,而是内部成本外部化后由整个社会承担,最终形成了外部不经济性,纺织品生产商的环境污染将不可避免。
2)消费者。消费者对环境的污染有两类:一是在使用过程中随意的抛弃某些产品而造成环境污染;二是由于纺织品过时淘汰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作为消费者,在享受完纺织品的效用后,应该对产品的合理去向负有责任。但是消费者一般只承担了购买成本(即c),而逃避了过时纺织品回收处理成本,甚至还普遍存在消费者将淘汰的纺织品有价出售的情况。由于消费支出未能全面反映真实状况,消费的负外部性必然鼓励消费者更多地消费,极易诱发和滋生更多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3)回收再加工企业。从资源再利用角度看,回收再加企业是循环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资源的再利用成为可能。同时,作为一种手段,回收再加工企业解决了纺织品生产商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即纺织废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回收再加工企业在回收处理纺织废料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诸如次氯酸纳等对大气、土壤、河流的严重影响等。而其又没有为此支付排污费用,甚至连国家的基本税费也逃避了。
从成本一收益的角度看,正外部性实质上是指行为主体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形,即生产或者消费收益是外溢的。由于纺织品生产商、回收再加工企业、消费者并没有获得产品或商品的全部收益,因此三个行为主体均缺乏足够的生产或消费的动力和积极性。正外部性的存在不利于纺织废料循环再利用的正常开展,不符合循环经济长远的利益。

纺织废料循环再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知道,纺织品循环再加工中存在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易改变供求关系的平衡,不利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优化,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因此,要消除这种失灵必须有政府的干预。政府干预的基本目的是使外化成本内部化、外化收益内部化,以达到纠正外部性,修正市场机制的目的。政府管理部门是纺织品循环再加工体系的制订者和监管者,起着监督管理、组织协调、规范引导的作用。下面根据行为主体不同,从制度创新角度谈几点建议和措施。
1)纺织品生产商。针对纺织品生产商的负外部性,应在现有的政策措施基础上,开征再利用资源税,并制定纺织废料处理法,明确企业在回收再加工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以解决纺织废料去向不明和纺织废料再加工费用问题。对于正外部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向有利于社会和环境的方向发展,鼓励使用环保生态可将解的纺织原料和再加工纤维,并建立必要的补贴制度或减免其税收政策,尽量使外部收益内部化。
2)消费者。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了消费者的最大利益。对于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则没有具体界定。今后应该明确消费者在废旧纺织品处理中应该承担的义务,特别是承担废旧纺织品的分类责任和部分处理费用,以降低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行为。对于正外部性,应给建立补贴奖励制度。
3)回收再加工企业。回收再加企业是循环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资源的再利用成为可能。同时,作为一种手段,回收再加工企业解决了纺织品生产商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即纺织废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于其正外部性,政府应给予生态奖励。但是,回收再加工企业在回收处理纺织废料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诸如次氯酸纳等对大气、土壤、河流的严重影响等。对此,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管理,利用现有法律武器坚决遏制环境污染势头。同时要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的企业,建立纺织废料回收再加工企业准入制度,实行集中分拣,集中腿色,集中污水(气)处理,并给予税收减免政策,以解决回收再加工企业的负外部性。同时,也可以考虑在生产商、消费者与回收加工企业之间建设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
总之,在纺织废料循环利用中,只有通过政府的必要干预,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才能有效调动市场各方和积极性,共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来源: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