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1 09:24:3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收藏
模特佳丽们展示的亮丽服饰吸引了众人眼球。
五号馆陆续上演的时装秀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众多服装品牌倾情演绎原创设计的魅力。
生意社7月11日讯 昨天的服交会,最吸引眼球的当属中外服装名企带来的当季流行服装服饰,比如梵思诺、艺之卉、玛丝菲尔、影儿、娜尔思、欧柏兰奴、爱特爱等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带来的作品,最有看点。
深圳特区报记者徐强/文吴铠峰/图
时装应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在五号馆,六场时装秀陆续上演。在模特们的精彩演绎下,富有中国传统风格兼具国际时尚风采的精美服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前来参会的服装界人士和买家奉上一场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一年一度的服装会已成国内外服装行业聚会的场合,服装业同仁相聚在此,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服装流行趋势,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梵思诺总裁陈国雄如此评价服交会的意义。在他看来,服装服饰最能表达时尚的内涵,无论男装女装,均要通过设计来说话,要用设计语言诠释服装的流行元素。此次梵思诺带来的量身订制工艺,让所有的参观者眼前一亮。很多人以为,手工订制这样的服装生产工艺,早已被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所取代。但在陈国雄看来,服装制作工艺回归手工量身订制,并非是产业的倒退,而是服装制作工艺向精品化、高端化、个性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艺之卉董事长周胜认为,服装服饰除了能表达流行时尚元素外,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代表了创意文化、设计文化甚至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所有这些文化,都可以通过服装服饰的最直观表达,得以呈现。此次艺之卉参展主题就是“文化的态度”,就是希望把文化的内涵注入服装制造、设计中,让服装产业的内涵更丰富。
比创意做出国际化味道
记者在展馆现场看到,参展商们除了比拼服装产品的设计,还在展位创意上展开竞赛。据主办方介绍,服装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创意设计,服交会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服装企业在此充分展示自己的设计能力。
龙华大浪时尚创意区首次以整体形象在服交会上亮相,向中外参会企业和专业买家展示深圳大浪服装产业基地的最新进展。据龙华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大浪服装产业基地是深圳市政府为加强产业集聚,破解发展空间和资源紧缺难题,专门为服装产业设立的集聚基地。该基地一期用地108.88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发用地面积83.78万平方米,引进品牌服装企业20多家,玛丝菲尔、歌力思、影儿、沐兰、梵思诺、卡尔丹顿等知名品牌均入驻该基地。目前,基地研发中心二期、总部功能区建设正在积极有效地推进。建成后的服装产业基地,将成为集产、学、研、商、行业协会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绿色制造示范基地。
一直以来,深圳服装品牌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玛丝菲尔等品牌以自主品牌的名义走向国际市场,就是成功的案例。近几年来,深圳服装品牌发展呈现鲜明的国际化趋势,服交会也同样体现了国际化的办展特色,除了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的多位设计师前来参观交流外,今年还首次设立了“国际买家现场采购区”。
很多观众在参观服交会时,均对深圳服装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充满期待。一位来自东莞的服装企业家表示,深圳有这样规模和水准的服装交易会,企业受益良多,在本土就能与国际买家和设计师交流洽谈,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太多的便利。
行业透视
手握四把“密匙”打开升级之门
解读深圳服装行业成功转型之道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徐强)时值第12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举办之际,记者采访了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她在解读深圳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时表示,深圳服装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如今走上自主品牌之路,经历了破茧化蝶的过程,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推动和企业自身的觉醒,另外,深圳自身具备的四大优势也造就了服装产业的繁荣。
目前深圳有服装企业2500多家,产品畅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深圳还是国内最大的女装品牌生产基地,1200多个女装品牌汇聚于此。深圳女装新款最快一两天便可上市,女装的创新设计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
“深圳服装产业能具备这样的实力,归结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沈永芳介绍,首先,深圳服装产业起步获地缘之便。深圳毗邻香港,而香港是亚洲服装集散地,是国际著名的时尚中心,深圳服装业的起步和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制衣业的内迁。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深圳服装企业能及时了解到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化动态,对世界潮流的把握也更贴切、更快速。
其次,深圳服装产业的高速发展还得政府平台之利。深圳市政府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鼓励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服装产业正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发展起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启动“深圳女装区域品牌”打造工程,发展时尚创意型产业、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为深圳服装企业“走出去”打开便利之门。
同时,深圳服装产业借创新之力勇于转型。深圳75%以上的服装企业将销售收入的5%至15%作为研发经费,而69.2%的研发经费用于新产品开发。深圳服装从“三来一补”到自创品牌,再到开千家分店、万家专卖店,一路走来,深圳服装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正是得益与敢闯敢试、随机应变的创新思维。
深圳服装能够保持稳健持续的发展,更在于人才辈出。深圳是适合创业的城市,良好的创业环境就像吸铁石,吸引着国内外的企业家和服装设计师,深圳积聚了全国最优秀的服装管理人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设计人才依托这片创业热土,施展才能,释放激情,从而织就深圳服装产业一片繁荣景象。
专家观点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服装“走出去”需要品牌和营销
深圳特区报讯在昨天举行的2012首届中国国际时尚内衣论坛上,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一语道破中国服装现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服装产品虽然“走出去”了,但是中国的服装企业没有完全“走出去”,没有世人皆知的国际服装品牌,没有遍布全球的品牌服装营销网络。
刘晓明认为,当前中国时装企业“走出去”就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步骤和重要工程。中国时装企业应该扬帆起航进军国际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从而将自己做大做强。为此,中国时装企业应当顺应国际时装产业的发展规律,牢牢掌握住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品牌。中国服装企业要在世界上成功塑造自己的品牌,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即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内涵;二是设计。设计一直是中国服装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时装业的强大,首先是设计团队的强大,中国时装企业“走出去”,首先是中国设计师“走出去”;三是营销。企业只有掌握营销,才能在市场中及时了解顾客信息,及时获悉顾客对产品的反馈。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是企业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一个单纯的生产型企业谈不上国际化的企业,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必须掌握全球营销渠道。(徐强)
作者:徐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沉没东木 【贸易行情论坛】【打印】【关闭】【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深圳服装展 服装设计
相关资讯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诚信创新大会暨天津(东疆)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奋进新时代 共建大枢纽 2024年西安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会召开
- 中国(合肥)服装原创设计基地开街
资讯排行
- 2024河南时尚周开幕,叫响全民时尚季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红棉国际时装周|让中国设计师品牌不再“独立”
-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纺织服装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首批成员单位共同倡议“广泛互联、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崛起之路|新赛道的领航者——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张跃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视觉焦点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武汉时装周之今日非遗,变化中的新生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
-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纺织服装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首批成员单位共同倡议“广泛互联、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 2024河南时尚周开幕,叫响全民时尚季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纤维之路×恒田企业×亚东集团×天虹纺织|202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对接交流活动走进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