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裕丰纺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缪定蜀
今年棉纺织企业发展又面临严峻的考验,然而不少企业用巨资购置的设备却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甚至遭受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先进的设备没有做出一流的产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纺织一线专家,许昌裕丰纺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缪定蜀将近几年在生产一线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写了出来,对棉纺设备本身的问题、市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棉纺企业在使用设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中肯的总结归纳,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呼吁纺织同仁共同努力,促进纺织强国的早日建立。
目前,纺织企业决策者们想得最多最现实的是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做强做实企业。不少企业家感慨地说:再也不能纺中低档产品了,否则只有找死。那么,有了先进的设备是否就能纺出高品质的产品来?笔者所了解的普遍现象是:我国自“九五”发展规划至今十几年间耗资几千亿引进大量成套棉纺设备及元器件,如清梳联、自动络筒、精梳机等,为何至今国内只有几家具备生产高档次、高品质的产品?究其原因,除了企业决策、市场及管理等原因外,个人觉得这与急功近利思想渗透到相当部分决策者头脑中,没有下很大功夫与精力去落实如何消化吸收国外设备与器材精髓,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加大有关。
纺机厂消化吸收引进设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磨合期通常指故障率及可靠性与质量稳定性等主要指标,目前来看,国产设备装机后磨合期高于进口机。国产机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设备稳定性、故障率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通常最初几个月甚至半年内相比较进口机故障率仍偏高。清梳联系统,细纱长车与同类产品仍有不小差距。自动络筒设备差距更大一些。国外设备磨合期一般半个月,国内有些设备则可能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国产设备磨合期高于进口机的原因有几点:
一是关键部件不过关。如国产梳棉机虽也采用悬式盖板传送带,但关键部件齿形带不耐磨,齿形带凸钉不耐受力的冲击,(国外机上在盖板传动系统设计防凸钉断裂装置)只要盖板未刷干净或有积花就会造成盖板拱起磞断凸钉,而此凸钉断后难以修复,造成生产停台及材料成本消耗增加。
二是机械式地仿造国外设备上部件,未能真正弄清其作用与原理。比如梳棉机刷盖板装置刷辊托座即使刷辊轴调整至最低位置也不能接触盖板,使盖板始终刷不干净。细纱自动落纱长车从504锭增加至1008锭,机械传动扭矩力明显加大,却未在关键部件如罗拉托座与成型凸轮材质、热处理及加工上下功夫,造成上述部件很快磨损,其寿命可想而知,故障率也不言而喻。
三是设备开车性能不稳定。例如某国产高产梳棉机对温湿度较敏感,该机在春秋季节线速度可开160~170m/min(定量5克/米),但夏冬季节即高温高湿或低温低湿(尤其下半夜)道夫速度一般为150m/min,且道夫侧门必须打开补风,否则造成断头增加。其原因可能与道夫漏底采用钢质罩板精度不够造成隔距达不到工艺要求及气流干扰有关。四是与工艺上车配套的相关的技术不到位,使工艺不能真正长期稳定上车。最典型的是梳棉机部件加工精度及安装精度达不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造成使用单位无法保证工艺精准与稳定。
纺机设备推向市场中存在不正常现象
1、备件和器材以次充好
虽然通过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及创新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国产纺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竞相压价的局面。对一些高端的设备及器材,要保证设备所设计的性能和要求,理应选购按国际采购标准的配件、器材与电子元器件。但笔者看到的是,部分纺机厂为了迎合纺织厂追求所谓“物美价廉”,不顾高端设备严格的标准,配置一些以次充好的备件和器材。笔者亲眼所见某厂细纱长车(带自动落纱)配置的胶辊、胶圈仅4个月就无法用,高速锭子不到一年就磨损,甚至断裂。前两年看到某厂在高产梳棉机上仍配置普通曲轨材质,不到一年磨损严重。锡林盖板隔距无法保证,而同类产品特吕茨勒公司生产的曲轨是按FEM分析法作为改进基准,利用曲轨斜度缓变,改用6点隔距进行调整。因此,希望机械厂与棉纺厂应更深入协调沟通,尽量避免高端设备配置中低档部件或器材的不合理做法,棉纺厂在价格上不要采取货比三家、贪图便宜的做法,从而影响整体使用性能及最佳效果的发挥。
2、有夸大设备功能的嫌疑
部分纺机厂利用使用厂追求设备高产高速降低成本的需求,一些纺机厂双方交易时推出的产品说明书标注的速度与产量不是日常真正满足各种生产质量和条件下可用的,而是把实验时达到最高速度作为使用厂期望长期稳定的指标推销,甚至夸大某些功能。笔者曾经对瑞士立达公司咨询:“贵公司生产的号称每分钟450嵌次的高产精梳机能否在实际生产过程达到设计各项指标,其使用寿命及稳定性如何?”立达专业人员回答说,这个工作嵌次基本没有水分,而且只有在这个工作嵌次时生产质量有保障。笔者从江苏华西纺织厂使用该机多年的实践证明确实如此,生产的产品品质在国内名列前茅。事实上。立达纺机设备在中国市场声誉及口碑是有目共睹的。当然,棉纺厂也逐步摸清生产速度要考虑至少有20%以上水分余地。
3、新产品推向市场不够规范
据了解,欧洲国际纺织机械展览展出的新设备在实验工厂及与其合作的工厂经过至少2年左右考验后才会推向市场,例如紧密纺细纱机在欧洲市场出现好多年比较成熟后才推向中国市场。国内一些纺机厂在无锡马山纺机实验工厂也进行同类有规模、模拟棉纺生产经营的工厂,让客户得到放心的新产品设备。而目前从许多棉纺厂反映的情况来看,仍有不少纺机厂把棉纺厂有意无意直接当做实验工厂,生产设备与使用设备双方没有任何合作协议,纺机厂往往以低于市场价作为诱饵推销刚设计的未经过实践检验的设备,最后只能出现使用单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质量上得不到保证,把风险转嫁到使用厂。说明我们国内对保护棉纺企业权益尚没有良好市场环境及公证机构。
棉纺厂在消化引进设备或器材中存在的问题
1、拥有先进装备却无作为
入世后市场竞争已迫使有实力企业大量投资技术改造,这些厂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或国内最好的设备及配备世界最知名的器材如瑞士格拉夫针布,也想做好纱卖好价,但多数厂仍然做着大路货的产品。不少厂打小样可以做得很好,批量生产不是过不了关,就是客户经常投诉,成纱质量始终不能真正过关。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即所有人希望只要有了世界先进装备就可以生产国际水准的高品质纱,事实上不少厂用条干均匀仪测试的内部指标达到乌斯特条干5%以上世界平均水平,卖的却是普通纱价格。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出发点是宁可花巨资买设备而在消化吸收上很少花功夫,或功夫下得远远不够,急功近利造成把最基础最有效的工作都忽略了,此外,发现不少厂技术人员流失十分严重,技术上仍停留在过去中低档设备的思路上,新设备使用了一二年最佳期更换零部件时,往往可能把国产中不符标准的所谓价廉的部件换上去,从而把好端端的进口设备及器材折腾得差不多了。
2、引进设备仅为提高产量
记得早几年浙江某厂花费上亿元购入几十台当时国际上能够在高产条件下(转杯速度15万转/分)生产30英支以上的转杯纺纱设备,结果该厂用来全部生产低档8英支纱,由于原料用得差,维修跟不上,结果可想而知。设备原有纺高档高支纱的功能就白白浪费掉了。这里代表相当一部分私营老板的决策及经营模式,即短期行为,尽快把利润弄到手,不是利益最大化,更不是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及参与国际竞争。
3、买设备只讲便宜
与国营企业董事长相比,私营企业老板在购置设备上是杀价高手,连外国人也领教,这本身不是坏事,问题是一份价钱一份货,你总得看看给你的货是否达到国际标准,也得考虑性价比。即使进口商也逐步摸清中国商业中的门道,货比三家后,大家可以看到在竞标的进口设备中已掺入大量非原装部件及器材,实践检验并不是最好的,有的甚至是国际上的假冒某品牌产品,如假冒ECC牌、格拉夫针布、假冒SKF轴承等,不是说卖得贵就没有此类问题,但目前确实存在无奸不商的现象,外商中也有利用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值得注意。同样,购置的国内仿造进口高档纺机设备中此类问题更是十分突出,这个市场再不整顿,将严重影响使用厂家利益及纺织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4、整体技术及管理水平制约开发高档产品
我国棉纺厂经过“十一五”规划,多数企业装备得到质的提升,理应做到高效低耗、高质高产,生产高品质纱不成问题。事实上,近几年国内经历企业转型及改革,现代化的进程刚刚开始,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类人才流失,劳动力缺失及成本加大等制约资源与市场利益最大化。就拿高产梳棉机来讲,在我国棉纺企业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国内棉纺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跟不上,虽经过几年整合,但数千锭、几万锭的小厂仍然多如牛毛,即使买了先进设备,也不过把大炮当枪使。
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使用高产梳棉机有以下现象:一是看中高产梳棉机的产量高,可降低成本,减少用人,加上制造厂过度宣传,确实在转杯纺流程的梳棉机上一般可达到70kg/h,不过早期的一定数量高产梳棉机性能不稳定,加上管理不到位,质量波动较大;二是国产高产梳棉机制造厂为提升品质,多数配置国际知名厂家的针布,如格拉夫针布,而生产厂由于附属设备及器材跟不上,比如至今还在争执进口针布要不要磨,如果磨怎么磨,采用修磨应用哪些辅助设备及方法等问题。上述问题不解决,上车工艺就难以保证。质量上往往针布在保质期内还要忽上忽下,更不要说盲目认为进口针布可以超时限工作,而不做任何针布维修。三是不少厂缺少最起码的测试仪器,何来控制质量长期稳定。四是有些厂为了保证质量稳定,仍然用高产梳棉机采用轻定量、慢车速,产量维持在35kg/h左右,这无疑是对优质设备资源的浪费。
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建议
我国要尽早成为纺织强国,就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从战略上来说,既不能依赖进口设备,也不能让中国的纺机设备始终维持物美价廉、技术水准不过是世界二流水平的既定印象,要有信心尽快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力争关键主机及部分器材元器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下是个人提出的不成熟的看法:
1、通过政府及市场整合棉纺织设备与人才资源,淘汰能耗大、管理水平差、技术人才欠缺的中小型厂家,严格控制设备重复引进,如果引进必须承担按期还贷风险。
下一个五年计划提倡:在引进先进装备同时,更主要引进相应配套软件。强调引进核心技术,能起四两拨千斤作用。如有条件在关键器材、元器件等加强与国外技术合作。将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从仿制到自我设计,直至创新,研制低能耗、单产水平高、性能可靠、质量上乘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希望中国纺织联合会对纺机行业生产、制造标准在新形势下,从尽快提高纺机国际化水准考虑,按不同产品档次规范企业准入门槛,优化国内纺机现有资源,保护对棉纺织企业权益。对不具备生产高端设备厂家应有政策限制,不具备生产条件应取缔其资格。标准制定应强调从原材料采购,器材选用合作单位,设备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组装、调试,产品上市前的实验周期,包括对实验设备整体技术评价,生产产品的质量水平等都应有类似法律約束的文本及制度。尽快结束良莠不齐的现象。
2、如何对先进设备及技术消化吸收,除了政策指导,资金优惠,中国纺织联合会可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营造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氛围。
大量引进设备使用多年,棉纺厂呼声最大的就是替换的进口部件价格令人咂舌。举例说明,我公司有一台带自调匀整的并条机输出检测喇叭口,重量不到100克,售价为2万元左右。用得最多的电磁阀,其实只要换一个密封圈,最多一二十元,但没有代用品,不得不花费千元再买一个电磁阀。编码器少则上千、数千,高则上万,且寿命并不是想象那么长。同样,自动络筒拈接器配套的弹簧与轴承密封圈套使用国产件只能最多3个月左右,大大低于国外一年多且稳定的质量,但国外价格至少3倍以上。问题还在于国产零配件,器材有大量假冒伪劣产品,通过不正常渠道进入生产厂家,带来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造成人、材、物的浪费。行业内的人都议论,纺机厂整机、样机可以做得很好。但具体到机器上某一个部件就不愿化功夫,甚至一个关键螺丝都做不好,弄不好要进口。因为本人长期在生产一线,话说得可能不顺耳。保全工最头痛的是进口设备换上国产轴承就没完没了,基本都是短寿,再先进设备也只能无用之地。有时真的要发出感慨,为什么宇宙飞船都上天,连一个轴承做不好!另外,可以查一下,目前市场上有大量轴承打上国外商标,成为国外包装的所谓进口件,某厂一位工程师已练就一套识别假轴承的本领。此外,与工厂密切相关厂外协作,如烧毁电机修复,不少毫无资质的修理店,绕好的电机不保证使用期,往往一两个月就再次烧毁,没有任何测试手段,仅凭所谓经验。
日本在消化吸收上值得我们效仿,他们用不到20%的资金引进设备硬件,却花费80%的资金去真正弄清楚设备中每个细节和软件功能,从而再创造,达到欧美一流水平的行列。因此,国家要重视基础部件的研究与投入,我们的核心部件目前基本上掌握在人家手中,价格上受制于人。如工控机、PCC(可编程计算机)、编码器、电磁阀、变频器、电子清纱器、交流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棉纺器材如清梳联的打手刀片,锯齿系列,各类梳理针布,用于牵伸部件的胶辊、胶圈,气动摇架,卷绕部分钢领、钢丝圈等在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使用寿命上仍需下功夫,以缩小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提高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3、消化吸收靠人才。
纺机厂在如此短时间能造出国外同类设备实属不易,但真正吃透设备精髓绝非朝夕。发挥产学研作用也许市场还不成熟,大学如何真正与市场衔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商品确实大家在期盼。从目前使用进口设备的棉纺厂看,对设备总体性能、维修、操作及管理上没有系统地最大限度去发挥,技术力量较为单薄。为了弥补该方面缺陷,希望机械厂组织技术人员对售出设备的厂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4、纺织厂设备技改更新换代要量力而行。
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可以先走一步,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在引进中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不能忽视了“人机配套”(即员工素质、管理水平与先进设备的应用关系)问题,不能忽视高折旧带来的成本问题和市场衔接问题。纺织产业的高负债、大投入、市场未衔接而被债务压垮时有发生,因此应尽可能做好风险评估和市场预测。
经济实力欠强的企业可以选择国产改造与关键件进口相结合的自动化之路。现在我国的自动化工控技术虽然在成套产品的制造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但在改造和系统集成方面已日趋成熟,尤其是软件设计,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这样的改造成本只是全进口的几分之一,配件和维护的成本也要低得多。实际上,有许多企业已经在这么做了,只是推广还不够。
总的来讲,纺织产业走工业自动化之路,既是迫切的,又是渐进的,同时,又必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与自身实力相均衡。
裕丰纺织厂去年引进当今世界一流先进的设备,所有设备产品说明书都有上百页极为全面、细致、规范的说明书,而看过国内同类产品有的说明书则聊聊数页,这就是差距。每本说明书都反复强调安全重要性,再就是说明书比较适合现阶段工厂保全工操作技能下降的实情,对机上每一功能部件与装置都有详细的原理解释和分解,有时觉得似乎太繁琐,但其对用户的负责及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佩服。
5、希望纺机厂要和使用厂建立紧密沟通与互动的关系,纺机厂卖给使用单位的新产品设备应当做到透明,说明缘由,合作双赢,实行三包,纺机厂不应过分夸大设备性能。期望行业对此类现象有相应约束法规。
使用厂是检验新设备产品性能可靠的体验者,最能发现问题所在,是改进、消化吸收,创新灵感的发源地,不少纺机厂第二代产品的提高就源于此。我国设备要解决稳定性、可靠性,故障率小等与国外主要差距,正是需要在双方互动中不断解决这些存在的小问题,从而逐步得到提升。关键要看你是否有诚意,放下架子,注重细节,那么总有一天你的设备会无可挑剔,必然提升至国际品牌高度。
相关资讯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诚信创新大会暨天津(东疆)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奋进新时代 共建大枢纽 2024年西安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会召开
- 中国(合肥)服装原创设计基地开街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稳中求进谋发展,固本兴新创未来
资讯排行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封面故事|博洋服饰集团:你的创业梦,便是集团的未来
- 何黎明:深耕产业场景 构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新生态 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做出应有贡献
- 波兰之旅,开启中波纺织服装合作新篇章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向“新”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极具吸引力的非洲投资目的地——埃及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