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讯 近几年,针织工艺和设备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主要包括:针织机械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针织机机号进一步提高,如最高机号单面圆纬机已达E60,双面圆纬机达E46,电脑横机达E20,经编机达E44;电脑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如电脑提花双面圆纬机已从原来的仅下针电子选针发展到上下针都电子选针;将碳纤维增强塑料等新型材料应用于针织机械,如Karl Mayer(卡尔迈耶)公司率先在梳栉、毛圈沉降片等经编机件的生产中采用了高性能轻质的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大大提升了经编机械的速度。
就国际针织圆纬机的前沿技术来看,普通机型的针织圆纬机向细针距、大筒径、多路数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是圆纬机械今后的发展趋势,如德国迈耶西公司开发的专用电脑控制系统,可根据操作面板上输入的针织机总路数等参数及数据,自动计算出织物的牵拉速度,并根据输入的每厘米织物长度所需的纱线量,自动控制纱线的喂入;此外,多功能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三角外调三功位技术的应用、快速更换针筒不需调整技术、统一压针技术、压针三角的在线调节技术等。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选针技术及与之配套的CAD、CAM技术广泛应用于针织圆纬机设备制造,国产针织圆纬机已经缩短了与国外针织设备的差距。目前,许多国内针织圆纬机在机械功能性和质量稳定性方面已有了长足进步,但在电子选针器的研发方面,我国与世界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经编机械品种较多,一方面传统经编机械向高性能、高速、宽幅和细针距方向发展,机械速度最高可达4000转/分,梳栉数高达95把;另一方面,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使得多轴向经编机等产业用针织设备近年来风生水起。常州润源机械有限公司和常州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了高性能的多轴向经编机,填补了国内多轴向经编机的空白。
随着用户对经编织物花型要求越来越高,多梳栉经编机由于编织花型立体感强,花型设计范围广,受到更多青睐。此外,经编机械在高速运动配合成圈曲线的设计、高速运动曲轴的加工、整机动平衡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编机成为效率最高的纺织装备。
电脑横机则向多功能方向迈进,如多针距、四针床、“织可穿”全成衣技术等。
来源: 中国纺织网
相关资讯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智慧赋能!打造“新智+新质”产业电商新生态-纺织服装周刊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资讯排行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2024河南时尚周开幕,叫响全民时尚季
- 花禧乐纺织:乘国风之势而起,舞动时尚新姿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武汉时装周之今日非遗,变化中的新生
-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纺织服装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首批成员单位共同倡议“广泛互联、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视觉焦点
- 武汉时装周之今日非遗,变化中的新生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打通“时尚+跨境”新路径!全球知名电商平台机构齐聚虎门
-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纺织服装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首批成员单位共同倡议“广泛互联、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 左拉时装:以五大风格系列解读2024秋冬时尚趋势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智慧赋能!打造“新智+新质”产业电商新生态-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