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横织机,通过电脑编程语言对整个织衣系统实行智能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
生意社11月23日讯 一场发生在东莞毛织企业的“信息革命”正在拉开序幕。
本月初刚刚闭幕的大朗织交会上透露,目前纺织重镇——大朗已经拥有电脑横织机6000多台,加上常平等地的数据,全市电脑横织机保有量约为1万台。
“2009年是设备更新的重要拐点,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变薄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添置、更换设备,这个数据到明年必将翻番,且增加的份额将主要是价格低廉的国产机。”东莞盛星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齐预测。
这场设备更新大潮,也使东莞成为上游装备制造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生产设备的更新是否会将东莞的毛纺织产业引入更高的境界?“如果想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仅仅通过更换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是不够的。”东莞市纺织服装协会会长陈耀华说。
一次“信息革命”
本月初闭幕的第八届大朗服交会上爆出冷门:50多家纺织机械企业向组委会申请展位150余个。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形,组委会只得临时将部分展示区改为机械区,在原定的48个展位基础上再增加41个展位,但仍然难以满足需求。纺织机械企业蜂拥而至的背后,涌动的是东莞毛纺织业设备更新的大潮。
小企业:鸟枪换大炮
11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大朗大井头社区一家工厂。厂房设在一栋出租屋的顶层,3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近30台电脑横织机在轰鸣着。
领路的是一位姓周的女士。这位不修边幅的女人是地道的大朗人,也是这家毛纺织厂的“当家人”。就在几个月前,她的工厂还只是一个仅靠手摇机生产的小作坊。“我们厂主要是给大朗一些做外单的大企业做二手订单。金融危机发生后,大企业的订单减少了,我们也跟着没单做,很多小作坊都停产、倒闭了。但是,我们既然活了下来,还想在这个行业活下去,就必须换设备”。周女士告诉记者。
周女士所说的“换设备”,就是将工厂以前的手摇纺织机换成车间里现在用的电脑横织机。据一位熟知大朗毛织行业发展的人士介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到大朗投资兴建毛纺织企业,世界各地的毛纺织产品订单蜂拥而至。很多大朗本地人以及周边的常平、寮步人瞄准其中机会,开起了小型加工厂,为这些大企业生产“二手订单”,从中赚取差价,造价低廉的手摇机便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设备。
近年来,像周女士所说的手摇机“小作坊”,仅在大朗就出现过数千家,其中主要集中在大朗巷头、巷尾、求富路、长塘、大井头一带。“就我所知道的,大部分跟我们一样用手摇机的小厂子,现在都正在上新设备。”周女士说。
大企业:洋枪换土炮
然而,在这场设备更新的大潮中,以电脑横织机代替手摇机的“小作坊”远非唯一的主角。
位于大朗的东莞盛星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莞盛星公司”)总部在江苏常熟,是国内电脑横织机的主要品牌企业之一。
东莞盛星公司副总经理周齐告诉记者,对于国产电脑横织机,上述以电脑横织机替换手摇机的小企业并非是他们最主要客户。“一些大企业,以往是用进口设备的,现在也开始将进口设备转卖或者淘汰掉,换成国产设备,这是我们的第一客户群体。他们一次性就要订好几十台甚至上百台。”
东莞天元制衣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公司董事长贺天元告诉记者,天元公司前身是大朗一家老国有毛纺织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使用进口电脑纺织设备的企业。
“我们现在共有58台数控机,几乎都是进口机,同时公司还有少量的手摇机。现在我们正打算将少量的手摇机全部更换成电脑横织机,并将一批进口电脑横织机卖掉,然后换置和添置一些国产机。”贺天元透露,公司现在已经看好了一个国产品牌,只是碍于新的厂房还没有准备好,因此机器还没有完全到位。
“不久前,大朗的龙头企业之一——伟星集团一次性就订购了60台国产电脑横织机。”东莞盛星公司副总经理周齐说。企业对电脑横织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毛织机械的销量,这从刚刚闭幕的第八届大朗毛织交易会便可见一斑。
据报道,第八届“织交会”机械展区原设定展位48个,然而报名参展的机械企业达到50多家,申请展位150余个,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展位需求量都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设定。为此,组委会把原定的“展示区”改为“机械区”,增加展位41个,总数达89个,为历届之最。尽管如此,也只能安排参展企业30家,许多企业由于不能被安排参展而感到非常遗憾,并表示明年将尽早报名参展,中大、岛精、慈星等本届以特装参展的机械企业,已提前预订了明年的展位。
两笔“明细账单”
“2009年是东莞毛纺织企业设备更新的转接点。”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或者是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人士,都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这个观点。为什么是这个时候?而且为什么无论大小企业都更愿意选择国产设备?就此,记者展开了进一步调查。
【账单一】
人力成本剧增机器填补空缺
对于为什么要换设备的问题,周女士想都不想就说,“工人太难找了,也找不起。”今年下半年,眼看着订单又来了,但是工人却走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咬咬牙,拿出了100多万元购置了电脑横织机,“国产的,不到五万元一台,便宜”。
周女士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个稍微好点的工人月工资至少要1800元左右,加上住宿伙食等,每月至少也要2000元的成本,而真正的熟练工,每月没有3000元是请不来的。一台手摇机需要1个工人,每月人工开支就需要12000元。而换用现在的电脑横织机后,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看6~8台机器,而一台电脑机器的产能是手摇机的6~8倍。这样相当于每添置一台电脑横织机,每月的人工成本可以缩减到原来的1/6~1/8。而与此同时,生产效率则比原来提高了6~8倍。因此,投资在设备上的钱,一到两年就可以回本了。“如此算来,当然有很多人要将手摇机换掉了。”周女士说。
不仅如此,手摇机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更高一些。据贺天元介绍,一般手摇机工人要成为熟练工,需要至少一年的时候,而电脑横织机的工人,只需要稍微培训一下,再实践三个月左右,就可以熟练使用了。正由于这种种原因,天元制衣公司也打算将少量的手摇机换成电脑横织机。
【账单二】
进口机质优价贵国产机廉价实用
用电脑横织机代替手摇机还好理解,其主要动力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倒逼所致,但是用国产机代替性能更好的进口机却有些让人费解。
对此,贺天元解释道:“进口设备性能是好,但是太贵了,而现在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当然要想办法压缩成本。”据他介绍,2005年之前,毛纺企业的订单非常多,利润空间也非常大,“当时用进口机,又快又好,用得起”。
随着毛纺织企业越来越多,利润空间也逐渐被摊薄。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订单数量更是急剧下滑。现在虽然在逐渐恢复,但是价格还是压得很低,且以低端产品为主。“以前加工一件毛衫可以赚12块钱,现在能赚1块钱都不错了。”一位业内知情人士说。因此,以国产设备换进口设备,成了公司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仅如此,贺天元还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欧美市场还很难言复苏,尤其是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因此,现在企业新增的订单更多是中低档产品,这样也并不需要用太高端的设备。
而与此同时,从2004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国产电脑横织机产业,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认知度逐渐被企业用户所接受,同时国产机在营销方式上也比较灵活。“但是,更重要的是,国产横织机在价格上有相当的优势,这让利润日渐薄弱的毛织加工企业对之日益青睐”。
周齐同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进口设备主要品牌有日本岛精、德国斯托尔等,一般价格在每台40万人民币以上,处在40万元~60万元区间。按照8~10年的使用年限,每年还需2万元~3万元的维修成本。如果按照每月350元的产值来算,大概需要5~7年收回成本。而一台国产电脑横织机,价格一般为进口机价格的1/4不到,且维修成本大大低于进口设备。如果按照每天200元~250元的平均日产值来算,一般1~2年可以收回成本。
也正因为此,从用进口横织机改用国产横织机的企业远不止天元制衣有限公司一家。东莞市颖祺实业有限公司是大朗毛纺织业的龙头企业,拥有进口织机550台,打算到明年4月份之前,再购置450台织机。今年9月份,颖祺方面透露,公司正在试用福建野马牌和浙江另一品牌织机,试用期为3个月。“我们也是考虑到国产设备购买成本低,收回投资快,如果试用情况较好的话,我们将会购置国产织机。”公司负责人说。
三种“前瞻之见”
行业内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尽管在短期内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是“引进新设备——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竞争加剧——产品价格降低”却是个难以摆脱的经济学“魔咒”。如何解除这一“魔咒”,还需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提升政府、行业间的整合服务。
【前瞻一】
效率提升或致产能过剩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改造设备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本身是件好事,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只是设备水平提升了,但是产品设计、原材料等都没有进一步差异化,整个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可能加剧。”对于这场汹涌来潮的“信息革命”,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首先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这一忧虑,“尽管在金融危机中被淘汰的小企业,可能为市场腾出了部分空间,但是,短期来看,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整个东莞毛纺织业的产能必将进一步增加,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
而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不少以电脑机代替手摇机的毛纺企业表示,尽管现在设备增加了,但是单价还是偏低,只能靠增加产量来保证整体利润。而至于一些从进口机改用国产机的企业,本身也是用来应付那些价格不断降低的中低档订单的生产成本。
【前瞻二】
以创新超越同质化竞争
如何走出这种“引进新设备——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竞争加剧——生产价格降低”的经济学怪圈,陈耀华认为,对于东莞毛纺织企业,除了通过更换设备来降低生产成本外,企业接下来应该做到整体提升,更加注重工艺改进,“从新设备到新工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和提升”。同时,企业要加强品牌营销工作,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掌握市场的定价权,使自己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陈耀华列举了位于常平的东莞圣旗路时装有限公司作为例子。这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针毛织服装产业集团,拥有外贸、OEM、国内自有品牌等三大类业务,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以及国内各大市场。据陈耀华介绍,这家公司自去年开始就投入巨资用于引进新设备和厂房的改建扩充。在技术更新的同时,今年,这家公司有又引进了法国最新的CAD设计软件,以提高产品的设计能力。同时大力引进人才,成立了研发中心,着手于产品的深度开发。
“自己做的事情,如果很容易被别人复制,那企业往往还是难以形成自身的优势,只有营造自己不可替代性的优势,才是企业接下来要思考的事情。”陈耀华说。
【前瞻三】
买机器还要造机器
说到打造“不可替代性的优势”,陈耀华还强调,发展纺织机械的制造业,延伸东莞毛纺织业的产业链,也是增强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现在企业所有的设备,都是全国通用的技术,且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上游的装备制造企业的手中,这使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仍然受到限制——永远都是别人设计什么样的机器,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不能根据我们设计的产品来开发个性化的机器。即便是现在还达不到这一步,我们对引进的机器也不能只应用而不改良。”
陈耀华透露,目前,政府、行业协会正计划针对东莞的毛纺织业开发一些公共技术让整个行业共享,并形成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帮助企业进行个性化的技术改进,“以整合——共享的方式,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
编辑点题:“革命”之后 还得看研发
从手摇机到电脑横织机,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已在东莞毛织企业逐渐蔓延。
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日益萎缩,用工形势紧张,传统的毛织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台可替代二三十名工人的电脑编织机,成了众多毛织企业的“救星”。
一种群体性被动选择转变生产机器的行为,正在潜在地成为纺织产业变局的催化剂,也在无声地推动毛织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
而这场发生在纺织企业的革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只是珍妮纺纱机发明的前提是为了满足市场增长的需求,希望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而技术革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势而生的产物。
值得思考的是,这两种不同原因而导致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走向会如何不同。当“珍妮纺纱机”带来的技术进步,产能由此大幅提升时,为销售国内产品,英国开始了世界市场的开辟。
而东莞纺织业,当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而海外市场还未彻底回暖、内销市场还有待开发时,关于产能过剩的忧虑不可不有。
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如果说,现在纺织产业的转型迈开了设备升级这一小步,那后面的路还很坎坷,如何让毛织产业走出困局,向高附加值转型,科研创新虽是老话题,却依旧是“关键先生”。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相关资讯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智慧赋能!打造“新智+新质”产业电商新生态-纺织服装周刊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资讯排行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向“新”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花禧乐纺织:乘国风之势而起,舞动时尚新姿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