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供需失衡成棉价上涨“催化剂”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要闻 发布时间:2009-11-25
资讯导读: 近期出于对救市政策后遗症通货膨胀的忧虑,大宗商品市场展开了一轮上涨行情。其中,

近期出于对救市政策后遗症——通货膨胀的忧虑,大宗商品市场展开了一轮上涨行情。其中,由于受新棉减产压力以及第四季度纺织企业开工率提高等的刺激,郑棉期价也一改往常温和的走势,上涨节奏加快,目前郑棉主力合约期价已稳步跨过16000元/吨大关。

郑棉近期快速上涨行情的出现,既有自身基本面利多因素的支撑,又有市场做多资金的积极推进,而在新棉减产因素和外盘上涨的带动下,郑棉似乎仍有上涨动力。后市棉价将会继续创新高还是高位回落?本文将主要从供需面来剖析棉花价格上涨的渊源。

  新棉减产成为棉价上涨的基础

2008年度新棉上市时恰逢经济危机爆发、棉价下滑,直到今年年初新棉开始播种时市场也没有回暖,棉价一直在低位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导致今年棉花种植面积较往年萎缩了不少。而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行,今年以来物价总体处于上涨趋势,从而使得棉农植棉成本有所增加,在收入减少而付出增多的背景下,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顺理成章。

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2008/2009产季棉花种植收益下滑较大,造成2009/2010产季国内三大棉花主产区预计分别减产9%—11%。国际棉业咨询委员会(ICAC)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9/201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估将减少20万吨,至2330万吨。其中,中国和美国可能减产较为严重,中国2009/2010年度棉花产量将减少7%,至750万吨。

当前,内地棉区籽棉收购价在3.6—3.8元/斤,棉籽价格已涨至1.5元/斤,较去年价格最低时上涨了100%。当前短绒价格为7000元/吨,而去年最低时一度跌至1000元/吨,常年则维持在2000—3000元/吨。整体来看,棉副产品价格的高涨对棉花价格具有较为牢靠的支撑作用。由于国内外市场对于新棉减产有着共同的预期,而美棉期价近期表现强劲,内外合力使得减产成为近期棉价上涨的基础。

  下游库存吃紧加快棉价上涨步伐

伴随国家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执行,国内纺织行业出现了好转的迹象。在刚刚闭幕的广交会上,无论是参展数量还是定单数量均有所回升。此外,国外圣诞节和新年将近,市场对国内纺织品的需求短时间内加大。从10月份开始,欧美国家的“圣诞节订单”纷沓而至,纺织企业开足马力,大幅调高了开工率,据统计11月份开工率达94%,比7月份提高了4个百分点。随着纱价开始上调,纺织企业纺纱由亏损转为保本。下游需求相当旺盛,今年1—10月国内纱产量约为195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0%,明年预期经济状况会继续好转,所以下游库存吃紧不是空穴来风。

由于国内新棉上市延迟,北方雨雪天气导致“北棉南下”受阻,而目前国家并没有增发进口配额,国内纺织企业棉花库存出现了大幅下降,个别企业用棉储备只有10天左右。纺织企业前期对于市场复苏程度的把握不准,使用棉花原料主要采取消耗已有库存和随用随购的策略,而近期定单的增加促使下游厂商库存吃紧,棉价随即上涨。

  抛储政策有效缓和用棉紧张

由于下游纺织企业普遍预期新棉减产,因此备货较为积极。同时,国家出于稳定棉花价格以及保护棉农种植积极性的需要,并没有采取大面积抛售储备棉的政策,市场基本能够消耗国家抛储的旧棉,因此抛储对近期强势的棉价并未能起到打压的作用。

从近期抛储情况看,11月23日计划抛售的16084吨国储棉全部成交,加权成交价格较上一交易日大涨346元/吨。抛储成交价格不但远远高于竞拍底价,而且高于现货报价,可见稳定棉花价格的目标一时难以实现。目前政策性抛储实施谨慎,难以有效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的气氛,反而激发了追捧棉花的热情。

总体而言,新棉减产已成不争的事实,棉花价格上涨的导火索已经点燃,那么在新棉减产因素的支撑下,棉价还有多少上涨的动力呢?笔者认为,对于近期棉花价格的快速上涨趋势,国家采取的抛储政策只能起到缓和的作用,并未从根本上对市场形成打压。不过,减产因素只是棉花价格上涨的动力来源之一,最重要还要看商品市场整体的上涨趋势以及下游纺织企业的复苏能否延续。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